逆光,指太陽(光源)位置在被攝體後方。對於可透光物體和不可透光物體會形成兩種效果:
1.可透光物體,如樹葉,因陽光穿透而呈現透明感;背景愈暗(明度愈低),透明感愈明顯。如下圖中,背部的樹葉較暗,前方的樹葉即呈現陽光穿透後的明亮感覺。
2.非透明物體,如人物,光線無法穿透,會使物體邊緣呈現發亮邊緣光(輪廓光),背景愈暗(明度愈低),邊緣光線愈突顯。以下圖為例,光源來自後上方,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頭頂的髮絲會發亮。
作法:
1.要讓可透光物體有發光的感覺,曝光值要比正常測光多一點,所以測光時鏡頭需往暗部偏移,決定曝光值(光圈、快門)後,再拍攝。
如上圖,因為畫面中有直射陽光,會造成相機測光錯誤,除了陽光之外,周圍都黑掉了。把鏡頭稍微往右移,測暗部的曝光值後再拍攝,即可得到下圖的畫面。
要注意的是,當我們以暗部測光時,可能會因為大光圈而產生「耀光」或「光斑」。耀光和光斑都是因為強烈光線照射鏡頭,在鏡頭內多次折射,造成畫面如同蒙上一層白霧(耀光)或者出現彩色斑點(光斑)。有些攝影師會把光斑當作特殊效果,但是大部分的攝影師都會避免耀光現象(如下圖左)。
要避免耀光現象,可以縮小光圈,放慢快門,或者,尋找遮光物體,例如下圖右,以樹幹擋住直射光線拍射。(當然,實際拍攝時樹幹不必出現在畫面中)
2.拍攝非透光物體時,如果要強調物體邊緣的發光效果,背景就必須要暗;若不強調邊緣光,則不受此限。(如下圖右,讓背景單純化,可以得到另一種效果)
以人像為例,逆光拍攝時,鏡頭要接近臉部測光(觀景窗裡只見臉,沒有背景雜物),以該曝光值拍之即可。若相機有點測光模式,以該模式測臉部的光,可以免去接近測光的麻煩。
如果有反光板的話,效果會更好。(下面兩張圖都有用反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