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400,1/160s,F:6.3)

曝光動作有如一塊海綿的吸水,一張正常的照片如果恰好是吸飽水的狀態,快門就是海綿浸濕的時間,而光圈就如海綿上方的水龍頭,它控制著水量(光量)的大小。

大光圈等於水龍頭開口轉大,出水量大(進光量大)則海綿浸濕的時間短(快門快曝光的時間短),而小光圈等於水龍頭開口轉小出水量小(進光量小)則海綿浸濕的時間長(曝光時間長快門慢)。








依此原理,較乾的海綿相當於曝光少的底片,如同Lowkey的照片(較飽和或照片中灰黑調較多),而過濕的海綿相當於曝光較多的底片,就如同Highkey的照片(照片大部分區域為高明度)。

測光的動作就是以固定出水口(光圈)的流量來度量吸滿水的時間(快門),或是以固定的時間(固定快門)來度量水的流量多寡(也就是光圈大小)。前者即相機曝光模式中的光圈先決(A模式),後者即快門先決(S或T模式)。

由於海綿所吸附的水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有適當的水量(光圈)與浸濕的時間(曝光時間,即快門)方能恰到好處的完全浸濕海綿(完成曝光),這也就是測光的真諦。



135相機的測光一般是以TTL (Through The Lens,經過鏡頭測光的意思)測光為主,由內置的反射式測光表測量被攝體表面之反射光強度而得一曝光值即反射式測光。

一般的攝影動作其曝光值都是由如此的測光方式來決定,但因為反射式測光乃直接測量物體表面的反射光,所以受物體之反射率影響甚鉅。黑色物體因反射率低  (反射少量的光,所以為黑色);而白色物體則因為反射率高  (反射出多數的光,所以為白色)。因此測量此二者表面明度所得的曝光值,必定差距甚遠。既然如此,若黑色物體與白色物體一同拍攝,該以何者為曝光依據呢?以下讓我們來探討。

首先,必須先確定的是:相機所測得之曝光值到底代表什麼?相機是否能判斷測光區域是黑或白,高明度或低明度?答案是否定的,相機是無從判斷測光區域為何物,因為無從判斷,所以只好用折衷的辦法,那就是將所有測光區域,都當成中灰明度。

簡單的說,以相機測得曝光值拍之,將在感光元件上形成一灰色區域,所以白的區域拍出來將不白(灰),黑的區域拍出來將不黑(灰),唯有測光區域正巧是「中灰階」,方能得黑、灰、白,原樣呈現。

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平日隨意測光,拍出來的照片多數正常,並沒有黑白不分的情形出現呢?

那是因為,大部分的拍照題材中,都含有黑灰白的色階(如黑頭髮、黃皮膚、白T-Shirt等),概略測得之曝光值恰為黑灰白混合的明度,也就是偏中灰度所以測得之曝光值大約也等於測中灰區域所得之曝光值,所以攝得的照片便不至於偏離太遠了。根據此原則上述之黑白物體共同拍攝 , 只要分別對黑白區域測光 , 取其中間值曝光即可(相差四格曝光值以內)


因為測光的問題而導致曝光不正常,大部分出現在環境光變化較大,或黑白明度變化較劇的地方,例如夕陽下的逆光人像,如果以背景為測光依據,就會變成剪影;若是以接近被攝者臉部為測光依據,則後面背景就會過度曝光,所以如果保留兩者,就要以人工光源補光,譬如閃光燈、鎢絲燈或反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