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環境光源偏紅時,要準確呈現茶杯的淨白,相機需先做白平衡設定。

白平衡,簡單地說,就是把白色找回來,當你拍出來的照片中,白色的物體不白時,就表示顏色偏了。

我們能夠看到顏色是因為有光,光可以分析出各種色光,紅色的色光讓我們看到紅色,黃色的色光讓我們看到黃色。不同的光源,所含色光比例不同,以陽光為例,透過三稜鏡折射可以分析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使我們看到萬物繽紛的色彩。不同顏色的色光波長不一樣,隨著太陽照射的角度而改變折射程度。如接近中午時,陽光直射,此時所有色光同時抵達,色彩最為豔麗,這也是一天當中顏色最準確的時候;而在傍晚時分,陽光斜射,大氣層較厚,光線經過折射後,波長較短的色光,如綠、藍、靛、紫光,比例變少,而波長最長的紅光穿透力最強,這時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會偏紅。

我們都知道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等量混合後就會變成白光,是讓我們的眼睛能看到準確色彩的光,如中午時的陽光。但在生活中,不同的照明光源色光比例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色偏,例如白熾燈泡偏紅、日光燈偏綠。傳統相機以底片感光,大部分是以中午的日光為標準,俗稱日光片(day light),所以在白熾燈泡的環境中拍攝,照片會偏紅,此時如果想要得到準確的色彩,就要加綠色系的濾色片。或者,可以使用燈光片,這是以白熾燈泡為標準的底片,常為電影拍攝所使用,因為拍電影的光源多半是大型鎢絲燈。

圖一 此為在室內鎢絲燈環境下底片拍攝,現場是以燈光片、濾色片矯正偏色。


數位相機要矯正偏色就簡單多了,此功能即為「白平衡」,它能將各種光源轉換為白光,得到準確的色彩。為什麼要叫做白平衡,不用黑平衡、綠平衡、紅平衡呢?主要是因為黑色不容易檢驗出色彩,如果光源有偏色的話,不容易在黑灰的表面發現;我們也很難以純綠或純紅來判斷顏色是否有偏差,相較之下,白色就容易分辨多了,當白色物體的表面有偏色時,我們很容易就會查覺到是偏紅或偏綠,即能據此調整相機檢測出偏色的成分和比例。

一般數位相機的白平衡有各種光源模式可以選擇,如圖二所示,通常初學者會使用自動白平衡,但因為環境光很複雜,可能同時有自然光和人造光,或是物體反射光源的干擾,造成相機誤判,而讓拍出來的照片有色偏。

圖二
同樣的,當相機的白平衡模式選擇錯誤時,照片顏色也不會準確,如圖三、圖四所示。

圖三

圖四


選擇正確的白平衡模式,才有可能得到最接近原物體的色彩。但是現在照明設備種類繁多,同樣是鎢絲燈,偏色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單單使用鎢絲燈模式不一定會得到精準的矯正。此時就要借助數位相機白平衡中最強大的功能--自訂白平衡(圖中之用戶自訂義選項)。每部相機的自訂白平衡設定方式不同,有的是以快門鈕預拍白色區域做矯正,有的是以MENU或SET按鈕進行定義,要知道如何自訂白平衡請詳閱相機說明書。

設定色溫是白平衡的另一種方式,色溫說起來複雜,留待下一篇再討論。